1、在手機這個紅海中,4G手機完全成為了賣方市場。
運營商有上百億的補貼,有上百萬為了完成KPI而絞盡腦汁的員工。只要你生產出來,馬上走入市場,幾乎沒有庫存,有的只是缺貨,是產能不足。賣不賣的出去?我的觀點是,不要低估優惠的力量,不要高估國內消費者的品味。
2、移動高調,沖向大品牌、中高端,然而青黃不接。
千元以下終端是發展用戶的利器,是移動3G形成規模的法寶。今年移動重點補貼4G終端和3G中高端。于是,國際品牌有蘋果、三星、HTC、索尼,國內品牌中興、華為、酷派、聯想、天語、海信,大量規劃4G產品,減少3G規劃。然而,受局限于芯片產能,青黃不接。
3、電信、聯通抄底,走向農村,直指移動優勢——超低端產品。
籬笆漏洞處,必有狼出沒。面對12月以來移動每月上千萬的用戶增長,電信、聯通開始抄底。聯通通過一體化資費吸引用戶,打起價格戰。電信走向農村,推出299元的超低端產品,以及“全網通”手機,瞄準移動的2G用戶,瘋狂抄底。
4、小廠商抄底,抓住最后的救命草,4G大戰前盡情狂歡。
4G的高成本,大品牌廠商的提前卡位,讓小手機廠商幾乎無路可走。業內預計,500多家小手機廠商中,80%會在今年關門大吉。然而,隨著中興等大廠商放棄599元以下低端產品,電信走入大步走向農村,小廠商也來一次抄底,在4G手機大戰來臨之前,最后一次狂歡。
5、數據終端小鬼當家,運營商份額移動一家獨大,華為、中興不再壟斷。
數據終端銷售,網絡質量是基礎,運營商推進策略是保障。3G商用元年,電信數據終端強勢領跑,華為、中興壟斷市場。為了及早將4G投資變現,培養用戶習慣,移動將以千萬部級別的數據終端壟斷市場。從去年移動二季度集采情況可知,數據終端廠商涉及10余家,華為、中興不再是霸主,移動自主品牌數據終端也將占據重要位置。
6、去運營商化,國產手機廠商品牌意識覺醒,在中端非定制市場及互聯網渠道發力。
去定制化才能成就品牌,走互聯網渠道才能更接近用戶。小米、魅族在互聯網渠道的成功,讓國產廠商的品牌意識覺醒,走起互聯網之路。而運營商定制終端的思路是低端求規模、高端求利潤,在1500-3000元價格段,國產手機將進行品牌拼殺,除了自有商城,京東成為一個重要的競技場。
7、國內英雄出海發展,國外代工企業回家探路
2013年,華為成為全球第三,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中興海外銷售占70%。借TD-LTE之機,大廠商海外發展的步伐會加速,酷派、小米等也在布局。曾經海外代工(ODM)企業,也開始回家探路。ODM像基伍、TCL,OEM像富士康等巨頭,開始逐步擺脫薄利之苦,探索品牌之路,在4G時代與品牌意識覺醒之時,謀得一個位子。
8、有混戰就有成敗,有爭奪就有聯盟,資本運作將逐步開啟
互聯網巨頭們的并購戰此起彼伏。手機行業內,也出現苗頭。去年年底,清華紫光作為門外漢,收購了展訊和銳迪科兩家國內排名前三的芯片企業。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傳說阿里巴巴也以1億美元投資青橙。虛擬運營商發力,互聯網企業入局,手機市場資本運作的大幕才剛剛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