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大監管力度。增加消費品抽查比重,國家和省級監督抽查中消費品的種類、企業和批次數均要占到各自總量的50%以上。風險監測產品中消費品要占到80%以上。逐步將消費品生產企業納入分類監管范圍,落實對企業的差別化監管措施。嚴格執行強制性認證和生產許可等市場準入制度,加強證后監管,對不能保證質量安全或出現重大質量安全事故的消費品生產企業實施退出機制。
(一)突出監管重點。制定消費品重點監管目錄,明確重點監管對象。完善輿情監測、傷害監測、消費者質量投訴等信息采集體系,逐步建立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清單,明確重點監管內容。加強與消費者的互動,引導消費者積極參與,把社會需求強烈、民意要求高的消費品納入監管計劃。突出消費熱點,注重抓好兒童用品、家用電器、汽車及電子商務產品等監管。
消費品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消費品質量安全事關消費者切身利益,事關民生安全,事關消費增長。根據意見,為全面提升消費品質量安全水平,努力保障消費安全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健康發展,質檢總局將采取突出監管重點、創新監管方式、加大監管力度、推動電子商務質量監管等十大措施保障消費品質量。
據質檢總局官網17日消息,為保障消費安全,凈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信心,質檢總局發布了關于加強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質檢總局將加大召回力度,約談問題企業,建立消費品質量失信“黑名單”,加快構建“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的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督機制,鼓勵揭露質量安全問題,曝光質量違法行為。
(二)創新監管方式。增加市場抽樣比重,加快建立消費品質量安全市場反溯監管機制。大力開展風險監測,強化風險評估,努力實現質量安全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在監督抽查中靈活使用抽樣產品不合格率,突出發現質量問題的功能定位。深化監督結果運用,針對消費者關心的質量指標開展比對分析,有效引導消費選擇。探索承檢機構競爭性選擇機制,在監管工作中試行購買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開展企業質量自我聲明試點工作,鼓勵企業主動接受消費者、社會組織和新聞媒體的監督。
(四)強化問題處置。建立國內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快速預警系統,搭建監管信息互通平臺,實現監管聯動。公布抽查結果,發布風險警示和消費提示,加大召回力度,約談問題企業,建立消費品質量失信“黑名單”。加強消費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深入開展消費品“質檢利劍”專項執法行動,嚴查徹辦消費品質量違法大案要案,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嚴厲打擊消費品質量安全違法犯罪行為。
(五)推動電子商務質量監管。加快構建“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的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督機制。完善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測和信息共享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對電子商務產品質量實施“云監管”,為電子商務平臺企業質量控制提供“云服務”。以網上熱銷、投訴較多的大眾消費品為重點,組織開展電子商務產品質量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深入開展電子商務產品質量提升專項行動,著力指導和幫助電商企業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
(六)實施質量提升。強化上下聯動、內外聯合,形成質量提升行動合力。聯合相關部門制定質量提升激勵政策,引導企業走質量發展之路。召開消費品質量分析會,聯合行業、企業及檢測認證機構共同查找質量問題,提出改進措施。開展區域質量整治,推動地方政府綜合施策,集中解決區域性質量問題。培育一批消費品質量提升示范項目,推動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帶動消費品整體質量水平提高,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七)完善救濟制度。暢通消費者申訴舉報渠道,完善12365投訴舉報熱線政策咨詢、消費維權、糾紛調解等功能。加強和規范消費品質量仲裁檢驗和質量鑒定工作,發揮質檢系統技術優勢,為處置質量糾紛、維護消費者權益提供科學、權威的技術支撐。探索消費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制度,完善社會救助機制。
(八)夯實監管基礎。開展消費品質量安全狀況調查,摸清生產企業底數,建立企業質量檔案,完善質量誠信體系。組織開展消費品安全標準“筑籬”行動,健全消費品安全標準體系。加快推進《消費品安全法》立法進程,研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完善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法律體系。加強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基礎理論研究,注重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指導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實踐。
(九)開展檢驗檢測服務。在“3·15”“質量月”等活動期間,廣泛開展便民檢驗檢測活動。針對老人、兒童、學生等特殊消費群體,組織開展檢驗檢測服務以及消費品質量安全知識進社區、進校園、進農村等活動。及時梳理檢驗檢測中發現的質量問題,發布消費提示,引導消費者正確合理選購產品。加強消費品生產聚集區公共檢驗檢測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提高對中小企業檢驗檢測認證的便利化服務能力。
(十)構建共治格局。發揮各級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作用,為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從不同環節、不同角度凝聚監管合力。發揮行業協會的自我管理作用,倡導行業自律,促進行業規范。發揮社會組織和新聞媒體的社會監督作用,鼓勵揭露質量安全問題,曝光質量違法行為。發揮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選擇和監督作用,以理性消費、科學消費推動質量優勝劣汰。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保障消費品質量安全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