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加工行業全面虧損
新作玉米恢復性增產
我國玉米深加工行業經歷了40年左右的長足發展,于2000年突破玉米年消耗量1000萬噸大關,并在2010年左右達到了年消耗量4000萬噸的水平。預計到2020年年底,全國深加工企業玉米年消耗量將接近7000萬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深加工產能已突破1億噸。
深加工行業產能在過去三年里進入加速擴增的快車道。當前新建工廠的平均單體產能已增至100萬噸左右。無論是擴建速度還是單體產能,行業開始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反映出當前深加工行業正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嚴峻挑戰。
目前國產玉米的初/深加工產品依舊以淀粉類產品為主。從產業結構來看,截至2018年年底,淀粉類產品占比在58%左右,接著是醇類(26%)、氨基酸類(13%)和檸檬酸類(3%)產品。同時,經過十余年的發展,隨著深加工技術和產品質量逐年提高,深加工產業鏈條穩步向下游高附加值產品端延伸,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以及各類小品種酸類產品的加工比重逐年增加。
無論是淀粉類的初級加工產品,還是酒精、賴氨酸、色氨酸、檸檬酸、果葡糖漿等精/深加工產品,在2019年均相繼步入虧損狀態,不過虧損背后的驅動因素大相徑庭。玉米淀粉、酒精類以及檸檬酸類產品都是由于產能過剩、行業競爭激烈導致行業利潤跌至成本線以下。淀粉糖類產品(結晶糖等)同樣是因為產能過剩導致行業競爭加劇,外加糖類的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低鹽、低糖、低油的消費/飲食偏好,使得糖類消費需求在2019年出現了明顯下降。賴氨酸、色氨酸等深加工產品出現大幅虧損,除去各企業之間由于加工工藝上有差異而導致成本不同外,主要還是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波及,使得下游飼料廠對豬料的需求大幅下降。
而小眾產品如結晶葡萄糖酸鈉(混凝土緩凝劑主原料之一),基本不受淀粉行業自身產能的影響。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建材需求向好,結晶葡萄糖酸鈉的銷量較為可觀,為生產企業創造了較好的利潤水平。下半年房地產市場逐步降溫,對結晶葡萄糖酸鈉的需求也隨之下降,利潤水平出現了小幅下調。
在其他各類深加工產品相繼步入虧損的大環境下,味精在2019年保持了一貫平穩的盈利水平,這與該行業自身具有極高的產業集中度有直接關系。隨著黑龍江新增產能的逐步到位,深加工重心將逐步從華北向東北地區轉移,未來北糧南運的格局也將出現新變化。
同時,站在供應端的角度,2019/2020年度全國玉米主產區可定性為恢復性增產。
綜合前期各機構在關外四省份調研的情況來看,吉林今年為豐產年,遼寧小幅增產、內蒙古南部增產、北部與黑龍江接壤地區小幅減產。黑龍江作為前期市場關注的重點,低溫寡照和較為嚴重的澇災對生長期的玉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根據往年的產情規律看,黑龍江東部和西部地區至少有一端可以彌補省內區域性的減產損失,而今年東、西部均出現了低溫寡照和較為嚴重的洪澇災情,加上本地玉米改種大豆的面積也接近1000萬畝,導致全省綜合減產幅度預估在25%—30%。整體看,吉、遼、內蒙古三省份產量基本可以抵消黑龍江減產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關外地區整體小幅增產。
關內地區,魯北和豫南的部分地區因前期干旱以及蟲害導致減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臺風利奇馬過境山東,濰坊、章丘等地因此次臺風出現了70%左右的倒伏,減產幅度在20%—25%,但對山東全境產量的負面影響不大。豫北、魯南等地玉米生長期風調雨順,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增產。安徽去年由于洪澇導致省內部分主產區絕收,今年產量雖然普遍增幅在30%左右,主要原因還是去年產量基數過低,因此定性為恢復性增產。
河北省玉米主產區主要分布在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滄州、衡水等地區。去年的產量偏低,一方面是授粉時遭遇干旱天氣,導致突尖較長;另一方面是部分地改種花生、辣椒等經濟作物,導致播種面積下降。今年河北地區生長期同樣風調雨順,玉米普遍增收200—300斤/畝,也可定性為恢復性增產。
B 非洲豬瘟疫情加重 玉米貿易流向反常
今年5—6月份非洲豬瘟的第二輪暴發使得兩湖、兩廣、云貴川等養豬大省的現有存欄面臨大規模出清,導致二、三季度飼料廠對能量、蛋白的需求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在南方飼料廠對華北和東北玉米需求量銳減的前提下,今年華北玉米出現了往產區回流且回流量較大的情形。從走訪的各深加工企業了解到,往年雖然也有外省份糧流入的情況,但流入時間不足半個月,而且到車量少,不足以干擾本地糧的定價地位。但今年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新糧流入山東以及河北深加工區域的比例比往年有所提高,而且出現了一些較為偏遠地區的新糧流入山東的情形(如湖北襄陽、鐘祥等地),持續的時間平均在6—8周。
此外,每年7—9月份,由于本地糧源不足,華北深加工企業需要采購東北玉米以滿足持續生產的需求。雖然今年北方8港的日間集港量和港口庫存量均創出歷史新低,而且渠道各環節庫存同樣處于偏低水平,但在南方飼料市場極為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山東地區出現了大量東北汽運陳糧在門前排隊以及火運陳糧排至山海關外的景象,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飼料需求的坍塌間接導致了反常的貿易流向。
回流不論是來自華北其他各省份還是東北,回流的核心是華北玉米深加工腹地。
此外,從各企業以及本地農戶那里我們還了解到,河北和山東從2年前開始出現銷售未脫粒玉米(以下簡稱玉米錘)的情形。今年山東地區農民直接銷售玉米錘的比例在四成左右;河北比例更是超過一半以上,主產區如邢臺、衡水等地的玉米錘存儲比例則更大。調研途中,從鄉間公路的兩邊到處可以看到大量的玉米錘囤積在農戶院子里。個別有條件的貿易商會用鐵絲大筐收集周邊農戶的玉米錘,占地面積大,場面較為壯觀。當前,玉米錘多數集中在貿易商的手中,“大農戶”形態已見雛形。原因有二:
其一,隨著華北地區農民進城務工比例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隨之不斷提高。以家庭為單位的收入結構趨于多樣化,導致過去種植單一農作物的收入在家庭全年收入中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而和大豆、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相比,玉米種植過程簡單、產量高、投入時間相對較少,適合一年中在外務工天數較多的農村家庭種植。基于此,農民對玉米價格的敏感度也在持續下降,急于售糧的心態發生轉變。此外,目前國內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貿易商的資金實力允許其擁有一定規模的機械化收割隊,代替農民下地完成收割工作,收割完成后將秸稈直接返還給農民。
其二,盡管農民自行晾曬的玉米品質更加穩定,但農民的賣糧心態已隨著貿易商介入收購玉米錘而悄然改變,而且直接將玉米錘賣給貿易商可以省去玉米脫粒、保存等繁瑣環節,在更加便捷的同時,農民收回資金的速度也更快。今年我們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所見的脫粒晾曬情況和去年相比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貿易商囤積玉米錘不僅會占用大量地塊,而且在集中收糧期內,若沒有較好的存儲設施,新糧過高的水分,加上尚未脫粒,較脫粒玉米更加容易產生霉變,影響后期的玉米銷售。這也是貿易商們在未來亟待解決的主要痛點之一。而農民售糧習慣正逐步向玉米錘過渡,未來1—2年內將倒逼貿易商在各糧站、收糧點搭建合格的小型倉庫用于玉米錘的臨時儲存,從而保證新糧品質。
C 企業原料庫存見底 河北環保壓力偏大
整體看,進入四季度后,玉米成品、庫存均維持偏低水平,走貨比較順暢,下游消費也隨著夏季的結束而出現回暖的跡象;四季度原料庫存基本處于安全水平線之上。前文中提到,今年無論是東北的烘干糧還是華北新糧在前往南方受阻的前提下,大量涌入山東、河北等深加工企業聚集的地區。今年華北新糧上市的時間較往年延遲了15—20天,但由于前期東北糧到貨較多,備貨相對充足,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并未產生過大的影響。當前,正處于東北新糧上市前青黃不接的時點,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東北深加工企業,并不適合建立大量庫存。企業建庫存要結合自身的經營特點來設立相應的安全線,保障生產的連續性。
今年東北新糧上市比常規年份要推遲20天以上。前期遼寧和吉林地區的部分新糧已經上市,上市最晚的黑龍江地區基本在11月底至12月初,深加工企業的庫存基本能夠完成新陳玉米的銜接。2020年春節較上年提前了15天左右,東北新糧的賣糧壓力相對集中,不排除后期玉米價格突破前低的可能。目前市場中各環節的觀望情緒較為濃厚,渠道庫存維持偏低水平,等待新糧上市。
關于環保這一常態化議題,我們在走訪河北企業時了解到,自今年開始,尤其是臨近北京的周邊城市,若當日空氣質量達到啟動污染橙色預警的標準時,國IV及以下排放標準的車輛將不允許進入工廠(包含玉米深加工企業),并且在道路上設立了新的限高桿;部分地區還對國IV及以下車輛設立了嚴禁駛入高速的規定。目前國V車占全國運輸車輛比例不到20%,加之近期無錫高架坍塌事件后,史上最嚴限載令出臺,這使得原糧運輸成本大幅提升,擠占了部分由前期原料價格下跌所帶來的利潤空間,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深加工企業開工率的提升。目前來看,上述兩項政策都趨于常態化、嚴格化、精細化,對河北省內深加工企業的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我們還關注到,玉米淀粉在過去兩年里的新增需求主要來自面粉加工和黑色系產業加工。以黑色系為例,鐵粉和煤球在加工過程中會加入少量的玉米淀粉作為填充物并增強黏合度,雖然該類需求目前尚不成氣候,粗略預估僅占全國淀粉消費量的2%左右,但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下游需求的多元化或為當前的過剩產能在未來找到新的需求突破口。
D 后市賣糧節奏是關鍵 需求恢復看養殖
綜合來看,在臨儲庫存逐步見底的前提下,今年黑龍江減產的話題已被盤面消化,并且吉林、遼寧、內蒙古的增產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黑龍江減產所帶來的影響。目前市場的關注焦點也重新回到新糧上市時點以及后期相對集中的賣糧節奏上來。
受限于行業周期和生物特性,生豬存欄規模在短期內仍難有起色。8—9月,豆粕庫存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豆粕價格也隨之大幅攀升,可以看出蛋白類飼料需求出現了一定的恢復,并且恢復速度明顯優于能量類飼料,但是該現象的背后并不是下游養殖存欄明顯轉好的驅動。
由于當前存欄數量依舊嚴重不足,導致二次育肥(壓欄)量和三元母豬作為二元留種的情況較為普遍,推動母豬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時豆粕在豬料中的添加比例在8—9月的環比也出現了大幅提升的情形。
未來6—9個月,蛋白需求結構會逐漸轉變,能量類飼料需求也將逐步恢復,從而帶動玉米價格的進一步回升。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非洲豬瘟在進入明年春季后不再出現二次大規模暴發。
雖然2019年淀粉深加工行業全面進入持續時間較長的虧損時期,但隨著8月份下游養殖需求的逐步恢復,蛋白類需求快速消耗國內為數不多的豆粕庫存,油廠也實行了短期限量采購的規定,促使各類替代豆粕的深加工副產品價格持續走高,從而回補了深加工企業的部分虧損。但是,南方養殖恢復仍有待時日,對玉米價格的利多提振最快也要到明年二季度才能初見端倪,因此在玉米遠期合約上,多空雙方的分歧逐步加大。
今年的淀粉需求同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從年內來看,下半年的剛性需求則明顯好于上半年。不過這一階段形成的利潤窗口期非常短,整個行業已經周期性地進入了虧損階段。未來深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將進一步收窄,而短期內尋找原料價格的相對低點建立庫存,除了能降低虧損幅度,還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生產加工的連續性。
目前深加工企業的需求已有所好轉,利潤也在打平至微利之間徘徊,但目前距離東北新糧上市仍有一段時間,按照庫存天數推算,近期部分深加工企業的庫存已降至較低水平。新糧上市偏晚對于短期內的玉米價格存在利多推動,但這也使得后期賣糧壓力釋放的時點在元旦及春節前出現的概率較大。中長期看,玉米價格走勢將隨著下游需求轉好而開啟新的上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