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等關鍵詞成為兩會熱詞。新當選的全國政協委員劉強東建議,在落實打贏扶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及相關各方形成合力,通過促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實施“扶貧品牌”培育行動,充分發揮電商富農作用,打造扶貧“新通路”。
劉強東去年底開始擔任河北省阜平縣平石頭村的名譽村主任。他說:“我在和村民們座談中發現,這些地理環境較差的農村地區,農業生產以傳統農戶家庭等小散生產模式為主,缺少規模化和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小而散生產和非標準化的農產品難以形成品牌,同時農民的品牌意識薄弱。”劉強東還發現,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地倉等模式應用難度大。“我國農產品物流環節損耗較高,部分地區的農產品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30%到40%,鮮活農產品的物流成本更是占到總成本的60%,嚴重掣肘農產品流通。”
針對這些問題,劉強東從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扶貧品牌培育、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建議。
“2016年1月,京東集團與國務院扶貧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幫扶全國832個貧困縣上線農特產超過300萬種,實現銷售超過200億元。”劉強東結合京東扶貧的經驗,建議進一步健全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質量認證體系等,充分發揮農科院等技術力量在指導貧困地區農業生產、農產品改良育種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農產品質量。
同時,要積極發揮政府統籌協調作用,推動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充分調動電商等多種社會資源,鼓勵發展“電商+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產業+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新模式,使貧困地區形成能夠滿足市場需求、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產業,提升農產品的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劉強東還建議,實施“扶貧品牌”培育行動。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鼓勵各地立足傳統農業優勢,深入挖掘資源潛力,積極開展特色品牌,特別是農產品“扶貧品牌”培育和塑造。充分發揮“媒體+電商平臺”在“扶貧品牌”宣傳推廣方面的作用,講好品牌故事。還可以出臺支持鼓勵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企業建設“產地倉+冷鏈專線”模式的統籌引導和政策支持,提升生鮮農產品銷售品質和效益。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提高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設施的集約化建設和利用水平,保證扶貧“新通路”的持久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