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新疆暴恐案于5.23日告破,但暴恐事件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面對恐怖事件我們只能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是。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恐怖分子的一舉一動,是極有可能留下蛛絲馬跡的,如美國政府就較早利用大數據進行反恐。據了解,美國政府NATGRID部門利用分析和研究來自情報和執法機構等21個不同來源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以清晰勾勒出犯罪嫌疑人的行蹤和面貌。Infosys公司副總裁兼印度業務負責人RaghuCavale曾表示:“針對一些已經發生的欺詐,總會有些線索,或者人們期望會有些蛛絲馬跡用于分辨一些欺詐行為,對此需要判斷使用什么算法和數據編碼。”這在經濟數據領域已經存在了。“大數據技術可跟蹤一個人數字指紋,從而使執法機關更容易追蹤犯罪嫌疑人,讓政府部門可以更深入分析事件。”
大數據分析提高反恐能力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阿里云總裁王堅說:“今天任何人做事都不可能完全避開互聯網,恐怖分子也不例外,敵人都用上了互聯網手段,國家反恐必須用上大數據分析了。具備了數據分析的能力并不是說能百分百解決問題,但肯定可以大大提高反恐能力,以及實施恐怖行為的成本。“就像在紅綠燈前裝攝像頭,不可能杜絕闖紅綠燈的行為,但肯定減少。
安徽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對海量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和比對,能夠對整個國家和區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大訊飛在該領域擁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研發經驗,聲紋識別、語種識別等等技術已經應用于公安、國防、反恐等部門。2012年與公安部聯建“智能語音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相關技術產品日臻完善,預計將在強大需求推動下實現快速增長。
劉慶峰在兩會期間也曾針對大數據的問題表示:“國際上,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反恐已成趨勢。我國應更多地利用大數據迅速發展的趨勢和不斷完善的技術,讓其在反恐中發揮更大作用。可以讓政府監控到公共領域細微的異常,及時啟動預警機制。通過語種識別、聲紋識別和關鍵詞檢測,可以分析人員地域、身份和交流內容。“據了解,美國早已將聲紋信息管理系統應用到軍事、情報、國家安全等重要部門。通過綜合利用恐怖分子平時產生的各種信息,包括通話、交通、購物、交友、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等,對恐怖行為發生前進行預警和事后分析排查,越來越成為美國反恐手段之一。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信息安全智能化在幫助美國打反恐戰中立下不少功勞。但目前中國的現狀問題是打通后臺數據需要各部門協調一致,消滅信息“孤島”。
大數據在反恐中的作用
恐怖事件發生是有規律的。如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發生在兩會前夕,并選擇在人多的火車站,是為了制造社會影響。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上恐怖事件的發生規律,來判斷大概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需要特別警戒。